以下是明杆闸阀常见问题之维护保养误区的识别与纠正指南:
一、维护保养误区识别
(一)清洁方面
1.表面清洁不重视内部清洁
•表现:只注重闸阀外部表面的擦拭,而忽略了对阀腔内部、密封面以及阀杆等部位的清洁。管道内的杂质、铁锈等可能进入这些部位,影响闸阀性能。
•识别:检查维护记录,若发现只有外部清洁记录,无内部清洁相关内容,可能存在此误区。另外,观察闸阀内部是否有明显杂质堆积痕迹也可判断。
2.清洁工具不当
•表现:使用粗糙的工具清洁密封面等重要部位。例如用钢丝刷清洁闸阀密封面,可能会划伤密封面,破坏其平整度,影响密封效果。
•识别:查看清洁工具的类型,若在密封面清洁区域发现有钢丝刷等粗糙工具使用痕迹,即为误区。
(二)润滑方面
1.过度润滑
•表现:在阀杆、传动部件等部位涂抹大量润滑脂。过多的润滑脂可能会吸引灰尘等杂质,反而增加部件磨损风险,并且在高温下可能溢出,污染闸阀周围环境。
•识别:检查润滑部位,若发现润滑脂有大量堆积、溢出现象,可能存在过度润滑问题。
2.润滑脂选择不当
•表现:未根据闸阀的工作环境(如温度、湿度、介质等)选择合适的润滑脂。例如在高温环境下使用低温润滑脂,在潮湿环境下未选用防锈性能好的润滑脂。
•识别:查看润滑脂的产品说明书,对比闸阀工作环境要求,若不匹配则存在误区。
(三)部件更换方面
1.未及时更换老化部件
•表现:对已经老化的填料、密封件等部件视而不见,继续使用。这些老化部件容易出现泄漏等问题,影响闸阀正常运行。
•识别:检查部件的外观和性能,如填料是否有干裂、硬化现象,密封件是否有变形、硬化等情况,若存在且未及时更换,则属于此误区。
2.盲目更换部件
•表现:在没有准确判断故障原因的情况下,就盲目更换部件。例如闸阀密封不严,未先检查密封面是否磨损或有杂质,就直接更换阀瓣或阀座。
•识别:查看维护记录中的部件更换原因,如果只是简单根据故障现象就更换部件,而没有详细的故障排查过程,可能存在盲目更换情况。
二、纠正指南
(一)清洁方面
1.全面清洁计划
•制定包括外部表面、阀腔内部、密封面、阀杆等部位的全面清洁计划。定期对闸阀进行内部清理,例如根据介质情况,每季度或半年进行一次内部清理。
•对于不同部位采用合适的清洁方法,如阀腔内部可采用冲洗的方式,密封面要用柔软的布或专用清洁工具轻轻擦拭。
2.正确选择清洁工具
•针对不同部位选择合适的清洁工具。对于密封面,使用柔软的棉布或专用的研磨工具(在需要研磨时);对于阀杆,可用干净的抹布擦拭。
(二)润滑方面
1.适量润滑
•根据部件的要求,涂抹适量的润滑脂。例如阀杆部位,初次润滑时可少量涂抹,然后观察运行情况,根据实际需求再补充。
•建立润滑监控机制,定期检查润滑部位,确保润滑脂的量既满足润滑需求又不过量。
2.正确选择润滑脂
•深入了解闸阀的工作环境,包括温度范围、湿度、介质特性等。根据这些条件选择合适的润滑脂。如在高温环境下选择高温润滑脂,在有腐蚀性介质的环境下选择防锈、耐腐蚀的润滑脂。
(三)部件更换方面
1.定期检查与评估
•定期对闸阀部件进行检查和性能评估。建立部件寿命档案,根据部件的使用时间、工作压力、温度等因素预测部件的老化时间,提前做好更换计划。
•对于接近使用寿命末期的部件,加强监测频率,如从每月检查一次改为每半月检查一次。
2.故障排查后再更换
•在发现闸阀故障时,先进行全面细致的故障排查。例如密封不严时,先检查密封面、杂质情况、阀杆与闸板的配合等,确定具体原因后再针对性地更换部件。
上一条: 软密封闸阀密封性能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